舞獅在我國歷史悠久,從北方到南方,從城市到鄉(xiāng)村,逢年過節(jié)及慶典盛世都可以見到歡快的舞獅活動,把老百姓的歡喜心情表達(dá)的是淋漓盡致,獅舞,又稱"獅子舞"、"獅燈"、"舞獅"、"舞獅子"。
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,象征著吉祥如意,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(zāi)除害、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。獅舞歷史久遠(yuǎn),《漢書·禮樂志》中記載的"象人"便是獅舞的前身;唐宋詩文中多有對獅舞的生動描寫。
現(xiàn)存獅舞分為南獅、北獅兩大類,南獅具有較多的武功高難技巧,神態(tài)矯健兇猛;北獅嬌憨可愛,多以嬉戲玩耍為表演內(nèi)容;根據(jù)獅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,各地的獅舞種類繁多,異彩紛呈。
(1)擂鼓:開始拜神或行禮均擂鼓三次左右中。
打法:(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切),(咚咚切)(每三次)
(2)起獅鼓:拜完神或行完禮開始起舞
打法:打鼓邊(得得得)後打鼓:(咚撐撐撐撐撐撐撐撐切)
(3)行獅鼓:(三星鼓)其動作是左望右望,尋找食物。
打法:(得咚切),(得得咚切)(咚咚撐切)循環(huán)二至三次。
(4)拋獅鼓:法備動作去食青,或試探動作。
打法:(咚咚洞咚切),(咚咚洞咚切) (咚咚洞咚切)。
(5)七星鼓:咬七星試探動作看其動作可否進(jìn)食。
打法:(咚撐撐),(咚撐撐),(咚撐撐),(咚洞洞咚撐撐撐撐切)。